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等名词或口号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开始了企业数字化的奔赴,然而绝大多数收效甚微。
很多企业对数字化软件的期望是:我们上了数字化软件,我们的管理就会精细化,资源利用就会更合理,企业利润就会增长。
国内的MES项目平均交付率低于50%,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管中窥豹,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了。
笔者将以MES为例,跟大家分享一些让数字化平稳着陆的思考。
对数字化软件的误区——以MES 为例
1. 企业对MES的认知缺失
MES是制造执行系统,而很多企业人员认为MES就是大而全,能全面覆盖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MES解决所有生产管理的问题。
2. 系统需求含糊不准确
对MES理解不深,企业难以准确把握MES需求,提出的需求宽泛,不够明确,或者以IT语言描述(发生在调研与开发转化阶段),需求是调研最重要的阶段。
3. 涉及企业最核心业务,个性化极强
识别流程问题,不要一味的因为不稳定的现场管理,让系统做出妥协,这个度相对来说就需要多方的讨论了。
4. 多方关系难以协调
多方关系复杂难以协调,需要各部门协作,沟通。
5. 复合型人才缺乏
MES是一个专业交叉的综合项目,每种岗位对现场的理解又是不一样的,需要合理把控。
6. 选型困难
需求不明确,供应商众多,各家的关注点、侧重点又不同,容易出现偏差,所以要特别关注开发能力评估。
7. 功能模块齐上
MES功能模块有12个。主次先后顺序难判断,切记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要把握主要矛盾,优先解决重点问题,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8. 各类数据采集难——执行困难
很多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低,数据采集依赖于人,这样数据采集就非常困难。
同时数据需求是各式各样的,但是MES提供的数据模板相对固定,所以一定要选择自由度高的数据输出MES。
所有的误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企业在需求不清的状态下期望通过软件把生产执行的所有内容进行标准化,实现精细化管理。
殊不知软件的作用是将标准化的生产执行流程进行数字化,从而实现数据的高效获取并及时分析。
所有的管理软件都是在助力企业,是给企业的管理锦上添花,而非起死回生,这是我们首先要认清的事实。
制造执行系统(MES)使用人员几乎涵盖了生产型企业生产相关的所有人员,这里面涉及的首要问题就是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综合的科目,涉及到人员、机器、模具、物料、工艺流程、作业环境、仓储、物流、生产计划、质量等各个方面。
要实现信息化管理,所有管理流程、工艺都需要进行数字化编程。如果系统的匹配性不够,任何一个小的环节都能够造成整个系统运行不流畅。
面对MES的高失败率——我们如何跨出第一步?
精益化的生产管理流程梳理与构建,那么这里为什么提到精益化?因为精益更多的是站在全业务链和增值的角度去审视所有流程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我们通常的做法有:
1.明确核心需求或者通过指标明确管理边界。
2.识别关键用户业务流程,引导企业关键用户发现问题及业务相关部门的问题。
3.构建规范化的流程去规避问题,建立规范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流程设计方法。
4.重塑业务流程的培训与试用
5.试用优化与最终标准化
6.通过软件固化生产管理业务流程
最后想和各位小伙伴们达成一个共识:企业管理的精细化不是通过数字化实现的,但是数字化是一个公司生产运营能力的体现,这个能力的来源是精益化的管理与精益化的流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