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咨询工作,大部分时间会放在组织里年长的一群『元老』们,如何使得在功成名就的时候,学会放低自己,拥抱新的增长与变革,譬如组织的管理正规化。我们很努力的把『人』与『事』分开,重新塑造企业组织的职业感。
十年以后的今天,很遗憾的是,经过这十年经济动荡(至少1.5次的经济危机),组织的情况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坏了。
从输入与产出的角度,我发现现在的企业家们对团队是『无奈』的。十年前的成长型企业主们,还是会考虑如何改变这些现状(譬如人员办事拖沓,抱怨,不讲功劳讲苦劳)。十年后,这种无奈竟然表现在『逃避』。试图通过绩效考核与股权激励来解决根本的问题,这不是一个迈进,在我看来,而是一种逃避——尽管绩效政策是相当精妙的科学,股权的分配也是行之有效的做大组织的方法。
我把这十年来的管理退步,总结为管理常识的缺失。业绩在顺应时代增长,但组织的一致性,执行力却在与日俱增的出现更大的问题,往往到了年末,领导者总是用『业绩好歹有些增长』,甚至史诗般成就感地包容了一年来让他辗转反侧的一些事情。
常识之一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ether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a mixture of both. Company members share a common purpose and unite in order to focus their various talents and organize their collectively available skills or resources to achieve specific,declared goals.
上面这段话就是我说的常识之一,是Wikipedia对公司的解释。公司组织的根本应该是有个共同的purpose,应该是完成特定的,声明过的『目标』。不再宣布,不再共同拥有目标,你有病,但你怎么治?
常识之二
公司与雇员交换的是结果,而不是情感。我从不反对公司温情一些,包容一些。可是你不能对不做结果也包容啊!最近在某个企业听到一句话,一个相当级别的主管乐滋滋地说,『尽管我们这个项目亏钱了,但是总经理会补贴我们的,哈哈哈……』。不知道你看了是什么感觉。
常识之三
团队真的是一团死水不再可以改变吗?这是一个科学命题,而不是一个玄学的头疼的问题。与其抓耳挠腮想办法,不如利用机制和外力,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常识之四
培训如何落地。如何评估效果。我觉得成长型企业远没有到考虑这个命题的时候。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的组织还在我上面提到的非责任结果状态,如何考虑产出呢?阶段在这里,不是不可以衡量,而是你目前的阶段把这个高大上的评估给免疫了啊。
还有很多的常识,譬如组织责任,譬如执行力流程。在未来的文章中会慢慢与大家分享。其实最大的常识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解开它,也绝非一副灵丹妙药可解。遵循规律,遵循组织进化的原则,那么就可以找到那把钥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