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人才盘点类专业咨询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企业管理者反馈其遇到的一些困惑,笔者在此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困惑进行归类及简要解答,以供探讨。
盘点方法类
企业管理者对人才盘点常感困惑的第二类为盘点方法类,即与人才盘点方法的有效性、精准性等相关。
一、360测评自己做过,感觉太
主观,结果不准,没法用
的确有非常多的企业有这样的困惑,他们对人才质量数量结构等洞察的诉求非常迫切,也在自发地尝试使用一些方法,尤其是最普适的360测评,但用过常觉得不尽人意。
其实,这里面有几个点,需要共识一下:
1、360测评,需要在运营实施端做一些设计
首先,360自带弱化主观设计,其测评的机制设计,本就是一种用算法来将每个人的主观评价,汇成广角客观评价的自洽系统。
当然,还是可以在运营实施端做一些设计,来进一步弱化主观因素的。
比如,先人后事,从源头上在一开始就选择公正的人——因为公正的人的“主观”评价,远远比不公正的人的“客观”评价,更有效、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又比如,前期需要将宣贯做扎实,测评的意义、价值、误区、应用等,需要跟各层级宣贯到位。
又比如,评价关系的选取,需要充分考量工作交集、熟悉度等因素。
又比如……
2、360测评,是人才盘点的辅助工具,而非决策工具
360测评的结果,可以用,当然可以用,不然干嘛做,但是,不建议直接用。
360测评结果,相比于数值本身来说,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数据的趋势。
数据的趋势,既包括每个人的数据趋势,哪里高哪里低、哪个群体认为哪里高哪里低、本期跟上一期相比的变化等;也包括组织的数据趋势,即各个不同口径的范围的数据分布及变化。
所以,360测评更多的价值在于数据的趋势,而对于每个人的评分、评价,则需要拉通、校准后方可使用。
整体结果展示出来,校准小组,通过逐一研讨,最大程度补充、还原、印证被评价人的能力素质对应的真实工作表现,对测评结果给予充分的事实支撑,用以决策。
3、360测评的隐性价值在于
常听到一些管理者怼360测评不准的理由是“自己对下属不了解,这些分数打不出来”,甚至一些高层管理者也会这么说。
这其实不是方法工具准不准的问题,而是管理者的观念还停留在执行层的问题。
360测评,要求评价人能够基于评价维度与标准,对其下属、上级、同级等做出评分,评分看似就一个得分或者一个量级,但其实分数的背后是对人的洞察。
对于自己的评价关系人,能不能有效打出分,需要自身充分理解能力素质项的内核及标准,并且,更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观察评价关系人。
这是对“管理”的要求,也是成为“管理者”的必经之路。
如果企业还没有构建管理者打造机制与体系,那么,完全可以把360测评当作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