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的各级管理者经常会发现问题,并直接跳到解决方案里去。很多时候,这些方案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是因为管理者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探究深藏在“现实状况”和“应有水平”之间差距的原因是打开最佳解决方案的钥匙。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绩效,甚至会对整个组织的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这就好比只是在树叶上涂抹绿色,而不去关注根部的营养供应。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找到这个“差距”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实状况”和“应有水平”,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是我们找到差距的起点。
现实状况是指我们现在的状态,而应有水平则是我们期望达到的状态。通过比较这两者,我们就可以找到差距。
除此之外,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内部更应该建立各部门间相互依赖的信赖关系,在每一个领域成为合作者,并且依靠联盟的帮助找到足以满足我们商业需求的解决方案。
有时你必须要自己挖掘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有时其他人也可以帮助到你。比如业务部门和人资部门的协作,就是以业务问题为导向,共同探索业务问题的根因,在尽可能不增加资源的情况下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差距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找出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可能需要我们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此时,组织的各个部门,无论是IT部门、财务部门还是业务部门,基于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均可提供相应的数据输入,从而让我们在以数据为基础的分析中做出决策,寻求解决的路径和方法。
对于公司来说,当你想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明确,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获得你想要的结果,首先,必须理解公司的商业需要。商业需要就是我们的组织/部门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即【组织的使命】,我们到底在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
其次,思考组织要想为客户创造价值,满足商业需要,我们该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因为商业需要推动绩效需要。
因此,我们就需要先建立标准,如建立胜任力模型、素质能力模型等,有了标准后,再思考员工要怎样才能做到我们的理想或既定标准,通过何种行动来帮助公司/部门实现组织的商业目标。
而这些行动需要更多、更好、更特别,且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即To be Better,要想变得更好,组织通常采取的两种方式包括:精益改善或者绩效改进。精益改善可以降本增效即通过减少浪费提升绩效;绩效改进则是通过寻找关键价值链中的机会点,来实现增效降本的目标。
最后,绩效需要决定了工作环境需要和能力需要。为了确保人们的工作绩效,你必须要提供完成绩效目标必备的工作环境,包括硬软件环境。同时,确保员工个人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满足商业需要的标准。工作环境在前,个人能力在后,如果这条中有一条没有达到要求,组织必然会遇到问题。
当我们想要实现商业目标,需要在请求资源之前,先朝“应有水平”前进。
什么是“应有水平”,即可衡量的标准,如能力素质模型,胜任力要求,工作需要达到或满足的标准等。
除此之外,在行为层面,应有水平还代表组织所期望的行为。
如何向“应有水平”努力:
一方面,我们需要确定优秀的标杆:找到那些表现杰出的人,找到他们在哪些地方做得更多、更好、更不同。
另一方面,萃取出高绩效的杰出经验:他们做了什么才取得这样的成果,找到他们取得高绩效的方法。
萃取过程中要注意问对问题,注意提问的方法,要问开放式问题而非封闭式问题。
反例:
问:你喜欢你的工作吗?
答:应该算吧 。
问:你认为你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值得为它努力的好公司吗 ?
答:当然是的。
正例:
“XX,你喜欢你工作的哪些地方?你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我们要寻找的是行为的应有水平,就必须要发掘答案,是什么让这些杰出员工做得更多、更好或更不同,只有得到这些答案,才能更好地帮助其他员工获得相似的成果。
最后,我们还需要将萃取出的方法论进行推广,将高绩效的杰出经验进行沉淀,例如推广已被验证奏效的销售话术等。
组织只有不断寻找差距,追求卓越,才能不断进步,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