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人才盘点类专业咨询过程中,经常有企业管理者反馈其遇到的一些困惑,笔者在此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困惑进行归类及简要解答,以供探讨。
盘点结果类
企业管理者对人才盘点常感困惑的第三类为盘点结果类,即与人才盘点结果的有效性、价值性等相关。
(三)有些人处在临界位置,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
临界位置,意思是这些人或者是其中一个维度(如素质)处在两种级别之间,或者是两个维度(如素质与绩效)都处在两种级别之间。这种情况建议按照如下步骤展开:
1、决策要不要考虑这种情况
对于企业来说,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怎么处这种理情况,而是决策要不要做处理,因为如果不需要做处理的话,就不用考虑后面的事情了。
提倡做处理者的立场可能是:标准是死的,管理是活的,很难用一把刀把人才分类切得那么精准,如果因为稍微切错了位置,把优秀人才错过了,或者把不合适人才错爱了,更加得不偿失……
提倡不做处理者的立场可能是:盘点划分的人才标准,本身就是界限分明、强逻辑支撑的,哪来的临界,什么是临界、多大尺度是临界,如果把五十步算作临界,那一百步的人知道了会怎么想……
笔者在此想说,是否处理临界,没有绝对的标准,更没有对错,企业可以结合上文提及的两方意见,做进一步判断及自主决策。
下文仅以处理临界的立场继续往下聊。
2、定义临界
临界情况处理,首先要定义临界,即怎样算作临界。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划分能力素质标准,有绝对标准法和相对标准法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会产生临界情况。
对于绝对标准法来说,以中与高为例,无论界限是3.2分还是4分【详见《人才盘点的常见困惑解答(七)》】,界限都是一个具体的分值,并且是体现企业人才定义的分值。这种方法下,我们可以将临界聚焦在±0.05分,或者±0.1分的分值区间,即将界限值±临界值,作为临界区间。举个例子,假设A企业的中高界限是3.2分,临界尺度采取±0.05分的方式,那么对其来说,中高的临界范围就是(3.2-0.05)分到(3.2+0.05)分之间。
对于相对标准法来说,还是以中与高为例,无论界限是前20%还是30%【详见《人才盘点的常见困惑解答(八)》】,界限都是一个相对的比例,同样体现的是企业人才定义的比例。
这种方法下,临界的情况更容易发生,因为“人数*比例”的公式很可能本身得出来的就不是整数。中与高的界限,向小数点前划、向小数点后划还是取小数点后一位的四舍五入,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商定的规则。
所以,对于相对标准法来说,临界既包括因“人数*比例”的乘积非整数而所涉及的踩着比例线的人员,也包括即将踩到比例线的人员。即将踩到比例线的人员,同样,可以聚焦在±1%,或±2%的比例区间。举例,假设B企业的中高界限是前20%,临界尺度采取±1%的方式,那么对其来说,中高的临界范围就是前(20%-1%)到前(20%+1%)之间,包括踩线人员。
3、两种处理方式
(1)强处理:结果再检视
第一种处理方式是强处理,即在人才盘点结果最终确定之前,再做一轮检视。比如,假设C企业采取“360+校准会”的方式开展人才盘点工作。那么,在整体校准之后,可以对这些临界人员再做一轮单独的校准。校准的时候,可以再回顾一下临界的项,以素质项为例,即再针对这些素质项的分级标准,对临界人员的行为表现进行回顾及补充探讨,从而对这些人的评价结果做第二轮确认。
(2)弱处理:重点关注
第二种处理方式是弱处理,即不对人才盘点结果做二次检视或调整,按既定规则与程序正常输出。
同时,在后续的人才任用、培养及管理过程中,重点关注一下这些人,即用两个人才定义的视角看这些人。比如,中绩效,且处在中能力界内的临高能力人员,除了用“双中”的视角去定义他的“中坚人才”身份,并采取“维持他的原岗位”、“导师带教”等适配任用计划之外,还可以兼顾一下“中绩效高能力”的视角,适当考虑一下针对“核心骨干”身份的任用计划是否适配,如“扩大工作职责”、“赋予挑战性任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