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对问题全面、客观的描述,寻找到了问题发生的规律,接下来就需要对问题的解决设定目标了。
目标是我们希望解决问题后能够达到的状态,是对最终成果的展望。有了问题的现状,再加上目标,我们才能够在两者之间规划由现状到目标的路径,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措施。因此,目标设定的是否得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是问题能否解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如何设定目标呢?一般来说,设定目标需要遵循SMART原则,即:
Specific——具体的,目标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事情或指标;
Measurable——可衡量的,目标一定是可以通过数据衡量的;
Attainable——可达成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Relevant——相关性的,目标一定是与上级指标有关联的;
Time-bound——有时限的,目标一定是有达成时间限制的。
在SMART原则中,A、R两项也有另一种解释:
Ambitious——有挑战的
Realistic——可实现的
这种解释中,更加强调了目标的设定一定要适度,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过高的目标使得问题遥不可及,从而无从解决;而过低的目标则缺乏挑战,问题的实际解决也收效甚微。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当你用力跳起后刚好能摸到的高度,就是合适的目标高度。高过这个高度,你无论如何都摸不到,打击了你的信心;低于这个高度,你的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也无助于你能够跳得更高。
对于目标的“度”的把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行业对标法。与同行业、同领域的标杆企业进行对标,将标杆企业同一个指标的数据做为我们的目标。这种方法适合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企业。
2.最佳数据法。如果说行业对标法是横向的比较,那么最佳数据法就是纵向的自我对比,以自身曾经达到过的最佳情况做为目标。这种方法普遍适用,尤其适合自身波动性较大、有较大提升空间的企业。
3.数据分析法。通过对现状把握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解决问题后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定为目标。以上期“近三个月内,A类质量问题有55%发生在夜班,40%发生在中班,5%发生在白班”为例,解决中夜班的A类质量问题,可以使A类质量问题下降95%,那么我们就可以将目标的幅度定为95%。
4.上级指令法。顾名思义,就是上级下达的指令做为目标。在企业中,如果有上级下达的指令,那么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想方设法去实现,而不是去质疑指令本身是否合理。因此,上级的指令可以直接做为目标使用。
5.拍脑袋法。如果前述4中方法都行不通,那么可以采用拍脑袋法,即凭空人为设定一个目标。这种方法缺乏科学依据,一般不建议使用,确实需要使用时也要慎重。这种方法一般的幅度为30%。
结合上述内容,仍以“近三个月内,A类质量问题有55%发生在夜班,40%发生在中班,5%发生在白班”为例,使用数据分析法,那么合适的目标应该是这样的:
在3个月内,降低95%A类质量问题的发生率
在这个目标设定中,“A类质量问题”符合S,“发生率”符合M,“95%”符合A、R,“在3个月内”符合T。
设定好了目标,我们就有了需要达到的“终点”,结合现状的“起点”,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规划——问题的原因分析、要因验证、制定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