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企业中,及时交付是个永远不变的话题,为了保证交付的时效,绝大多数企业会制定生产计划,以此来对生产进度进行把控。
但是在我们服务过的很多企业当中生产计划往往失去了其指导意义,变成了一份生产总量任务单,只能从中得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其他信息不得而知,这与制定生产计划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依据新易咨询多年的服务经验,很多企业在生产计划方面常常涉及到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生产计划的作用和目的不符,比如将客户的订单直接当作生产计划单对生产单位进行下达,这只能向生产单位传递某一时间需要的成品数量,对于哪个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哪个工位来生产没有确定的指导,从而缺失了对生产进度的把控能力;
2、生产计划相关数据不够准确,比如生产计划所需的众多数据当中,产品的标准工时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准确性关系到是否能够及时交付产品,但对于标准工时的测定,很多企业往往凭借经验,这导致了企业对于自身生产效率的认知不足,制定出一个不能及时交付或者过早交付的生产计划;
3、生产计划版块缺失,生产计划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加工计划,一个则是物料计划,很多企业往往忽略了物料计划,即在合适的时间将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在制品配送到某一工位上,物料计划的缺失会导致生产出现停滞或者在制品积压过多的情况。
那生产计划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它有三种不同的模式或者阶段:
第一阶段:
依据生产订单,将各个车间需要加工的在制品总数下达至各车间,再召开生产计划协调会,由各个车间主任自行协调加工顺序、开机时间、作业人员等,这个阶段适用于产品工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生产企业,需要依靠生产领导者的一部分经验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
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有生产计划制定人员依据产品标准工时、订单信息等进行各车间产品生产顺序的排布,明确先后顺序、产出量及生产时间,这个阶段需要对生产的相关数据有一定的测定和认知;
第三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将每个车间的生产计划分解至车间内的各个工序上,明确生产量、生产时间等等,这个阶段需要生产计划的运作模式的稳定,生产车间的数据准确,生产与物流之间的良好协调。
以上三个阶段并不代表每个企业最终都将走向第三阶段,而是在现有对生产了解的情况下,制定合理的、适合自己的生产计划,在计划的执行当中不断深化和改善,真正起到生产计划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