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自创或学术创作出来的管理学或实践型词语层出不穷,我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些看似有道理但又没有深究过的词语或说法也很多。在这种背景下,最近我认真思考了三个词: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这些词语都特别火,好像有重复但又似乎不一样。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个人认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首先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供需关系,它们的诞生最初都是因为供需关系的产生。我认为产业链的概念要更宏观一些。是因为供需关系的产生,并且只要有供需关系,就可以并入整个行业或产业集群中,在这个集群中它会制定犹如“宪法”一样的基本准入和准出规则,并逐渐形成这个产业中特有的规律,就逐渐形成了产业链的概念。但这个链条绝对不是一条链条,是由好多链条组成的产业链网。
而供应链的概念要更理性一些,它愿意去深度剖析供需关系的合理性,更细微的规律性和可预测、预防性。只要是有供需关系,那么一定要有“客户”的概念,有了“客户”的概念就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准,包括流程标准、制度标准、人员标准、物流标准等等。而各种标准的形成,就是为了让产业链中的一条条供需链条,更加合理和协同,可以让链条的运转速度更快。为了更加协同的管理措施即供应链管理要解决的问题,特意提出了供应链的概念。
价值链的概念要更加具体一些,每一个链条的形成,都离不开三个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里有人也将资金流换成工作流,但其实并无区别,制造业经常说工作流要多一些,但本身工作的过程也是成本和价值发生叠加的过程,本质也是资金流的概念。那么价值链就是为了在供应链协同高效的情况下,更加合理化。让物流更快,让信息流更准更及时,让资金流成本更低。价值链解决的问题不仅要高效,而且要持续改善使其更加合理。
那么以上对“三条链”的解释有了一定的理解后,也就不难理解精益思维于其中的关系。我们发现,无论是流程的梳理,还是具体动作的标准化,所有精益相关的工具和方法似乎都会在供应链的协同和高效改善中有被应用的可能性。那么精益其实被供应链应用的就不止是工具和方法论了,而是精益背后的本质性思维——精益思维。
关于精益思维的理解有很多,每个做精益的或接触过精益的人,都对精益思维有不同的认知,有的认为精益思维是改善,有的认为精益思维是标准化。虽然理解有很多,但其实终归是殊途同归的,这也是精益的魅力所在。我之前讲过一个我认为的精益思维,就是精细化+闭环管理。
假如就以我认为的精益思维为例,精细化的拆分是为了将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无死角地展示出来。然后通过PDCA的闭环思想,将这些环节或流程一个一个闭环起来,最后再将整条链都串起来,这就是提高整个供应链协同性和合理性的一个改善过程。而小到一个环节的闭环,大到整条链条的闭环,其实从写实到改善,再到应用,都用到了精益思维。
中国企业经过了40年的快速发展,吃上了时代的红利,吃上了市场的红利,也赶上了政策倾斜。而发展迅猛的势头,容易带来的隐患就是深藏在背后而被红利遮盖的危机,这个危机可能就是管理的滞后,管理跟不上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而供应链管理的短板尤其突出,这个就像是根基一般的管理思维被弱化和忽视了很多年。而精益是唯一被认可和实践过多次的供应链建立或改善时可以被消化的管理思维。时代已经到了不得不做供应链升级和管理升级的地步了,为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勇士,应当打开思维,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