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主要讲解了等待的浪费,那么本次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不良品浪费的相关内容。
不良品浪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达不到顾客要求,从而对产品或服务增加的报废、检验或返工返修等补救措施所产生的人力、设备、材料、时间等资源的浪费。只要有不良品产生,就一定意味着重新排产、客户索赔、产能降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会造成内部损失,任何的不良品产生都会增加挑选、额外追加检验、返工返修、处理废品的成本:
①产生额外的人力和工时,返工返修会增加员工劳动强度和疲劳程度;
②设备折旧和机器占用,降低设备产能;
③原辅材料的消耗和损失;
④为存放被拒绝的或有缺陷的零部件而需要更多存放空间等等,都是额外的成本支出,会降低资源的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会导致外部损失,由于产品不良导致:
⑤三包(包修包换包退)服务增多;
⑥产品降价处理,导致价格损失;
⑦生产效率降低,由此而引起的无法准时交货,降低生产计划的执行能力和订单准确性,企业的运作是补救式的,而非预防式的,换句话讲就是:救火队方式的运作,治标不治本;
⑧最严重的问题是,在生产过程内没有发现不良,导致其流入市场,会降低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使顾客投诉,市场信誉受损,从而损失订单和客户等,这是金钱也买不回来的。
要记住:品质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出现不良品时不要单纯地只是责备作业者,要多从管理上想办法。
分析不良品产生的根本原因,发现如下几点:
一、人员岗位流动率大,新员工比较多,而且缺乏培训,导致人员技能欠缺,作业不熟练,最终失误。
二、机器设备、工装、夹具模具的故障问题造成的不良。
三、物料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外协件等本身就有质量问题,用它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自然就不合格。
四、工序生产缺乏作业标准或标准含糊不清,或有作业标准未对照标准作业,没有实现标准化作业,或者是工艺设计缺陷、或者是工艺文件丢失、缺页,再或者加工图纸未按顺序排列存放,员工需要的时候找不到,没有按照工艺要求执行。
五、过多依靠人来发现错误,过分地强调最终检查,过程检查不足,质量控制点和标准设置的不准确,检验的方法、基准等不完备。
六、制度不严密,质量管理松懈,质量要求不明确不合理;计件制工资制度,比如生产一件挣5块钱,那么就算操作工人发现质量问题,他也不上报,装作没看见,就可以多挣5块钱。
七环境方面的原因,举个例子:如果食品生产行业的生产车间里有好多灰尘、苍蝇、甚至蟑螂,进到包装里,是不是也会影响生产?
分析完不良品浪费产生的各个原因,我们就来针对每个原因,分别提出到底怎样做才能消除不良品浪费:
1、组织员工定期开展OJT(on-the-job training)在职培训教育,明确操作工人在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职责,指导训练人员的作业技巧,讲解作业要点和质量要求,使其熟悉产品工艺标准和作业标准。
2、合理使用设备,定期对设备、工装、工具进行检查、保养和改善,及时更换配件,有问题及时处理;应用自动防错装置,保证产品质量;设备和工具要及时更新,设备生产的精度不能低于质量标准,当然,精度过高也不好,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会讲到。
3、合理采购和储存,保证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品质,从而提高成品的质量。
第二点和第三点结合起来,能够确保材料、设备、工具等操作质量符合要求。
4、严格制定各工序在制品及返修品的作业标准、动作要领书、和工艺要求等相关文件来实现标准化作业,检查图纸是否有缺页现象,不良品的处置要有作业标准,否则可能发生大的事故。
5、成立QC(品质控制)小组,定期开展QC活动,增加产品过程检验,只有合格的产品才允许往下道工序流转,决不让不良品流向下一道工序,做一批就让它合格一批,如果发现有不良品,应该立刻停线,中断生产,及时找到不良产生的真正原因。同时,如果后工序发生的不良品必须将信息反馈给前面工序,避免制造不良品重复发生,对制造出来的不良品进行记录、对制造的不良品统一存放。做到不接收不良、不制造不良、同时也不流出不良的三不原则。
6、建立并执行保证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对产品关键特性(性能、精度、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等)或对下道工序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或是质量经常波动的关键特殊工序、工位,进行定期检查监控,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检测标准,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设置质量控制点;还要建立异常信息反馈机制。
7、进行5S和目视化管理,实施看板(异常)管理,优化车间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