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接上文《人才盘点到底是什么?(二)》(点击查看)。
在上两篇文章中我们给大家带来了人才盘点是:
一、镜子:照出员工与企业相对真实的样子
二、模子:绘出标准及卓越员工的样子
人才盘点还能是什么?
三、尺子:量出人才现状与企业追求之间的距离
笔者前些时日用餐时,偶然听到邻桌两个女生在聊天,根据聊天过程判断应该一位是HR(姑且称之小H),一位是业务部门的人(姑且称之小B),情景是这样的:
· 小H:面试了一上午了,累死了。
· 小B:是啊,一上午了,感觉没有特别合适的。
· 小H:好像那个张XX感觉还不错。
· 小B:是啊,好像很愿意说话,看起来也挺活泼的。
· 小H:恩,虽然工作经验不太多,但看起来好像挺有潜力的。
· 小B:我也这么觉得,咱们下午看看有没有感觉更好的,如果没有的话不行就这个吧!
· 小H:可以啊!
笔者听着听着不禁冷汗直流。“很愿意说话”、“挺活泼的”、“看起来好像挺有潜力的”、“没有感觉更好的不行就这个吧”等等诸如此类的纯主观感受与臆测的评判竟然也可用作招人决策。
笔者深为这家企业的招聘质量担忧,深为这家企业的用人理念与方式方法担忧,更深为这家企业的未来经营走向担忧!
这是一个真实的情景,当然不排除笔者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因素,但仅就听到的这一段,相信一定有不少人觉得似曾相识。
· 招上来的人哪里好,不能完全说清楚,没通过面试的人哪里不好,也不能完全说清楚。
· 年底评价优秀员工,两个人业绩差不多,感觉也都还不错,但除了业绩怎么比较及做出选择,实在无从下手。
· 两个业务部门,其中一个的业绩一直比另一个强,到底是客户、市场的问题,还是部门负责人或者整个部门人员的问题呢?如果是人的问题,到底差在哪里呢?
· 董事长很牛,但别说中层了,高层也跟不上他的步伐,再往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企业怎么办呢?谁能来继续带着大家往前走?怎么培养接班人?
· 公司四、五十岁的人占了三分之一,感觉好像有些老龄化,但什么样的年龄结构是合理的呢?
这些场景,或多或少都让企业感同身受,并饱受困扰。
而这些场景的背后,究其根本,在于企业无法像衡量业绩结果与业绩目标那样,去衡量人才现状与企业追求之间的距离。
在前面的文章中,笔者提及企业想要实现经营目标,想要持续发展,需要“生产制造”绩优的人、能跟随企业成长的人、能帮助企业完成经营目标的人、能推动企业实现跨越的人、能为企业所真真正正需要的人。
所以需要形成整个组织对标准人才的统一认知(详见《人才盘点到底是什么(二)》点击查看)。而在这人才标准搭建之后,企业则可以据此对人才现状进行衡量。
放到个体层面来看:
·每一位员工与企业对优秀乃至卓越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具体能力项或具体业绩项等);
· 有多少差距(能力业绩结果相较于均值或标准值等);
·哪些差距在可控范围之内(差距的数值与量级);
· 哪些差距已经发展成了沟壑(差距的数值与量级);
· 员工总体实力处在什么段位上(九宫格定位)。
同时,放到组织层面来看:
· 人才整体处在什么水平(公司总体能力素质均分&业绩均分&九宫格分布情况),能力业绩在哪些细分方面有差距及多少差距与是否可控(能力业绩项的结果相较于标准值、差距的数值与量级);
· 公司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九宫格分布结果相较于标准值、年龄分布相较于企业经验值、学历分布相较于行业经验值等);
·各部门分别处在什么水平,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及多少差距与是否可控(以部门为单元,算法同总体);
·各层级分别处在什么水平,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及多少差距与是否可控(以层级为单元,算法同总体);
·管理层及关键岗位的稳定性在什么水平(离职风险与影响相较于合理值);
·管理层及关键岗位的接班储备情况(继任数据);
· 人才现状与战略对人才发展需求的距离(人才现状与人才规划在数量、质量等层面的差距);
个体与组织的人才现状,在上述这些维度之内,将被具体化、数据化、事实化与显性化。
这,就是人才盘点,一把尺子,量出人才现状与企业追求之间的距离。
人才盘点还是什么呢?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点击文字查看《4+1组织赋能系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