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的价值。遵循“手段-目的”的方式:战略是手段,公司价值是目的,战略服务于企业价值。当前的管理实践是基于营销目的,一般有复杂和神秘的战略趋势。这种“手段-目的”的认知将战略回归自然,接近“领域”。
一、战略要围绕价值驱动因素进行
“企业价值可持续增长”是一种概念和思维模式,一般属于管理战略思想的范围,难以具体化为中基层管理实践。这就需要定义“企业价值增长”的衡量标准,如收入增长率(初创公司)、净利润增长率、EVA、ROIC、ROE等。然后拆解指标,如ROE杜邦分解,找到驱动价值增长的关键业务指标。关键业务指标应进一步拆解到各职能部门的业务行动,并纳入公司、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
战略的核心仍然是抓住关键的竞争要素。如果公司的成功做对了什么?无非是他们在关键竞争要素上建立了优势,建立了堡垒,在关键点上做得比竞争对手好。任正非先生说:“战略竞争力不是在非战略机会点消耗的”,这也是“战略竞争力不是在非关键竞争要素消耗的”。什么是关键竞争要素?在运营方面,是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财务方面,是关键价值驱动指标。
二、3个重要的价值驱动因素
1、客户的盈利能力
客户是企业价值的来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有利可图。有些客户会占用公司的资源,但不提供相应的收入。因此,公司应该关注客户的盈利能力。
(1)在公司内部和行业内,最有利可图的客户是什么?
(2)在盈利的客户群体中,哪些客户具有最大的利润增长潜力(客户自身的业务增长)?
(3)为了有效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促进利润增长,应该提供哪些水平的资源和能力?与竞争对手相比,这种资源和能力交付是否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以上问题的出发点不是由头部编造的。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其选择客户的买家议价能力的影响。选择目标客户群体是重要的战略变量之一。如果企业专注于服务某些客户,并且企业有相对较好的条件来满足这些用户的需求,那么企业就可以提高其竞争优势。
2、资产密度
公司的资产密度取决于其资产与销售的比率。资产密度越高,利润就越严重。简单地说,资本密度越大,资产周转率通常就越小,在其他条件下,投资回报率水平就越小。高资本密度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更广泛的管理半径和管理沟通效率的下降。资本市场普遍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持谨慎态度,特别是资本密度大、技术变化快的行业。
这就要求公司合理设计业务范围。公司内部应完成哪些业务活动、产业链环节、产品和服务?哪些业务环节需要分包、购买或与合作伙伴一起提供?如何通过精益管理、运营改进、交易设计等方式降低资产密度?
3、企业护城河
高利润的业务和客户是该行业的“竞争场所”。公司需要有能力保护业务利润。没有环城河的公司是“开放的门户网站”。公司环城河类型(即战略控制点)多样:品牌、渠道控制、专利版权、成本优势、客户关系等。公司建立环城河是为了留住客户,保持利润,避免侵蚀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