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这三个字在精益中被经常提起,它起到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原则、方法、管理等的固化和不断优化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实现稳定,从而获得发展和改善的机会。
标准化一般由5个要素构成:操作标准化、节拍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目视化和工作场所标准化。
本次我们针对操作标准化进行讲解说明,操作标准化是由生产现场建立、保持和优化的重复执行的工作,为了达到操作的标准化,现场会开展一系列的测算和预演,其中包含:工作周期时间、工作要素、时间要素。
① 工作周期时间是为了记录每次循环作业的上下波动,如果波动幅度超过了最大浮动值,那说明操作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问题的原因发掘和改善,使每次循环作业时间在可控范围内;
② 工作要素即在每个工序/岗位的单次作业中都包含哪些作业要素,如作业工具、作业动作步骤、作业订单以及影响安全、质量的关键因素,其是为每个工序提供作业指示的工具,使不同的人在同一岗位的作业方式相同;
③ 时间要素其实是周期时间的细分,在时间要素中,我们可以明确出周期工作内设备加工时间、人员作业时间、搬运、走动的时间等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得平衡人员在一个周期内的作业顺序,减少人员的等待时间
以上三个操作标准化的要素需要生产、技术、精益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得测量和调整,达到生产线稳定的目的,同时能解决标准化操作的数据去反馈现场的问题,为标准化操作提供不断改进的依据。
在我们接触过的木门行业中,每个企业都有手工作业的部分,在这部分作业中,我们很难发现标准化操作的影子,同样的订单,不同的人员,作业方式和作业时间有很大的差距,这并不是手工作业的问题,而是企业没有标准化的意识和很好的手段去规范,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标准化的输入和推动,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变革,如果长时间得放任员工“随意”操作,从订单的交付和质量的稳定一定会出现危机,妨碍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