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政府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导盲犬”。政府通过政策的引导,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置于国家层面予以重视,进而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搭建相关的就业平台、发掘大量的就业资源,帮助企业、高校摆脱“病急乱投医”的窘境,有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鸿沟”现象。
其二,企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过滤器”。企业依据人岗匹配展开“过滤式”培养,通过平台锻炼予以信息反馈,进而帮助大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成才和自我实现。
其三,高校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排头兵”。“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是高校实现教育育人的关键。意味着高校要依据政府的就业导向进行教学更新,并根据就业环境和企业需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强化理论知识在岗位实践的可操作性。
因此,未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阶段性的动态议题,未来研究仍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的“变”与“不变”成分进行探究。
其次,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多主体生态系统中,需要厘清各主体之间的关联及角色。最后,在研究的理论基础方面要关注多理论视角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