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在进行岗位晋升或后备干部评估时,都会有一个“忠诚度”指标。很少有人问这个问题。毕竟谁敢说对公司忠诚度不高?
这一指标在管理领域已经存在多年,但事实上,管理者应该追求员工忠诚度吗?忠诚度应该作为人才的重要指标吗?
忠诚词语的解释包括:无条件地为正义事业付出一切,肝脑涂地,使命必达。
谁不希望团队成员这样?但很少有人反思凭什么赢得员工的忠诚。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忠诚度要求员工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
1、被个人的需所扭曲
当一些管理者要求员工有高忠诚度时,他们应该扪心自问,他们想要什么?虽然大多数管理者强调忠诚是对组织全力以赴、保守商业秘密、对组织利益的奉献等等,但事实上,他们更喜欢对自己“忠诚”的下属,甚至有些企业的老板也想要忠诚,以“忠诚”为理由,让员工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只想付出更低的成本。
一旦“忠于企业组织”和“忠于上级”之间没有极其明确的区别,就很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和恶性的内部卷轴。模糊的忠诚标准很容易被人性自私的一面所取代,而那些劣币驱逐良币的信心就来自这里。
2、忠诚需要双向奔赴
一家大力倡导“忠诚”的企业,在利润可接受的情况下,裁掉了十几名工作七八年的老员工,其中一名通常非常内向的员工愤怒地问上级:“每天向我们传达对公司的忠诚,我们忠诚了这么多年,谁忠于我们?”
只要企业依法做出经营决策,不管是否人性化,都没什么好说的。然而,在倡导“忠诚”的文化下,这些决策会被扇耳光,其他没有被裁员的人也不会说什么,但他们知道忠诚只是这里的“幌子”。
不要轻易谈论忠诚,这需要双向奔赴,任何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一个企业的力量不是因为它吸引了一群高忠诚度的员工,而是因为它逐渐成长为一个愿意忠诚的样子。
笔者非常厌恶一些企业创始人总是谈论忠诚。要知道,保守公司秘密,对公司利益负责,属于职业化范围,有机制、法律会约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职业化水平和遵守纪律的概念。然而,如果你想让人们尽最大努力,为公司无条件地付出一切,你必须问“凭什么”。
不要把忠诚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减少对道德制高点的一般需求,它会培养不良的管理者思维。
不能总是站在“老板想要什么,公司想要什么”的角度,还要从“员工需要什么”的角度、从“高外表水平员工需要什么”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角度应该整合起来,形成正确的公司管理思维,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营团队,所以管理者需要注意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
(1)如何让员工认同和宣传我们的产品?
这是很多企业管理者容易忽视的问题,但却能最真实地反映员工对公司的态度。
有多少人可以向客户或未来的同事、亲戚朋友等,带着热情介绍自己的公司和产品?有多少人从心底认可自己企业的产品?
在产品认可的背后,是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公司的价值观,认识到公司运营中设定的目标、流程、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积极专注于工作的价值。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比要求忠诚度要有用得多。
(2)如何让核心员工愿意留下来?
雷尼尔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愿意离开工作的主要原因不是钱,尽管钱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核心员工,管理者每年经常思考如何让他们愿意留下来。
商业企业组织是弱约束性组织,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对于有实力的核心员工来说,他们会被更多的机会所吸引。你不能说如果他们想放弃更好的条件,他们必须在当前的组织中“努力工作”。
大多数人不是每天工作的同事,环顾四周的机会。他们也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继续工作,但努力工作必须有合理的收入。
笔者组织线下公开课时也经常说,什么对新人最有激励作用?不是薪水,也不是上级的赞扬,而是当他们进入组织,是用眼睛、耳朵看到听到老员工的故事,比如我加入HW,听到老员工开发国家级项目,老员工授予多少股权,老员工从一线业务人员到一级部门总裁。事实上,这些都是由于组织试图让核心员工愿意留下附加效应,核心员工有发展和成就,新人才会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作为组织的经理,你需要考虑的主要是如何让核心员工愿意留下来,而不是他们今年会做出什么。
(3)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
只有有了适当的环境(机制、制度、人际关系等),我们才能激发做得更好的潜力,而不仅仅是劳动力和时间来交换工资。
许多企业都有令人兴奋的战略目标,但事实上,它们相差数千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团队只是在做他们已经能做的事情,缺乏深入的思考、探索和创新,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发挥潜力。
潜在的发挥不是由外部激励刺激的。激励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不足以让人们继续超越自己,做出超出正常范围的贡献。
因此,管理者需要帮助员工提高效率和期望值的估计,这需要匹配相应的利益机制,以及上下创建策略,以帮助员工系统地提高实现目标的概率(只发布命令和结果评估组织,员工将接受目标,却不同意目标的实现)
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足以包含大多数企业团队管理的内容。归根结底,与其想要什么,不如想想怎么要。
在这种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员工队伍是取胜的关键,这并不取决于企业的规模、福利和培训预算,而是取决于管理者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思维转型的力量是无限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