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上半年最火的饮料是什么,元气森林排第二的话,没人敢排第一。“无糖”概念在今年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以“无糖”理念迅速崛起的元气森林4年估值140亿,在食品饮料行业掀起一阵减糖风潮。
一时间,标注着“0糖”、“0卡”等标签的无糖饮品挤满了各种超市和商店货架,活跃在各大内容和社交媒体平台,甚至成为一种备受追捧的生活方式。智研咨询报告显示,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014年16.6亿元增长至2020年117.8亿元,年增长率38.69%,远超饮料行业总体增长率。
然而,近些年,受健康饮食热潮的影响,轻盐逐渐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据英敏特2019年的研究数据显示,94%的中国城市消费者试图减少盐的摄入量,而近日,天猫超市发布的“柴米油盐”生活小趋势显示,95后家庭平均比85后每天少吃3克盐,其中三成95后用薄盐生抽代替食用盐。
看起来,轻盐、减盐、少盐的生活习惯已经形成了趋势,这自然吸引了商家和巨头的入局。而且,同近日被炒得火热的“低糖”“无糖”噱头相比,轻盐要实在得多。
即便如此,轻盐真的能成为食品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吗?
趋 势
以95后为代表的Z世代,之所以少吃盐,首先是出于健康需求。
吃盐过多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乃至死亡,这个观念影响较为深远,但在此之前,中国人因饮食习惯等原因,是世界上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早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的推荐值不超过5克,而中国人均盐摄入量高达10.5克/天,比推荐值的两倍还要多。
关键在于,多吃盐,疾病风险随之增加。
据《南方周末》报道,研究表明,每天增加摄入1.15克钠(即2.875克盐),可增加6%的脑卒中发病率。目前,中国有1100万脑卒中患者,“如果不在吃盐上加以控制,到2030年脑卒中病人会达到3100万”。
长期高盐摄入会造成胃黏膜细胞与外界较高的渗透压,导致胃黏膜直接损伤,容易出现病理改变,使胃黏膜细胞有发生癌变的风险。
反过来,减少盐的摄入量能够降低人群血压水平,盐摄入量减少50%,每年全球可减少脑卒中、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病死亡250万人。
对于热衷于养生的年轻人而言,这样的健康风险,促使他们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开始轻盐、减盐、少盐。
其次,Z世代减盐,目的也是为了确保颜值在线。
这可不是开玩笑,不管是专门研究,还是个人生活,都发现如果进食过多盐分,很有可能会让人皮肤变差、身体水肿,越来越丑。
从这个角度看,减少盐摄入量,渐渐成为注重颜值的Z世代的一种群体性刚需。有媒体甚至专门撰文称,“吃盐太多变丑,爱美的人都学了5招‘减盐法’”,把减盐和守护颜值直接挂钩。
再者,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上,明星、网红、素人都在大力推广健康饮食的生活方式,这样做,既提供层出不穷的“范例”,也在有意无意之中制造、加深了现代人的健康饮食焦虑。
被这种焦虑驱动,年轻人往往会一次次审视自己的身材和生活,进而做出包括轻盐在内的诸多改变。
另一方面,国家也在推动减盐。
此前,《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的目标。
2018年,中国首次提出食品工业减盐策略。当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联合推出《中国食品工业减盐指南》,建议食品企业作为减盐工作的实践者分阶段实现减盐目标,争取到2030年各类加工食品钠含量均值分布继续下移20%。
不难看出,自身需求、平台强化、国家推动,多方合力,使轻盐成为消费趋势。
赛 道
一个处于萌芽阶段的新赛道,商家和食品行业巨头提前“跑步进场”,与消费逻辑发生重大变化有关。
简单来说,随着生产力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属于消费者的时代已经到来,这需要商家更高效地连接用户,围绕用户提供更丰富、更细致、体验感更好的服务,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正因如此,Z世代对轻盐的需求,才引起商家的追逐。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确愿意为健康买单,且已付诸行动。根据CBNData《2020天猫美食趋势报告》显示,50%的消费者在2019年食品消费中购买了健康品质相关产品,83%的消费者主动调整饮食预防健康疾病。
事实上,中外巨头都已经加入了减盐行列。
早在2010年,卡夫食品宣布,将在两年内减少北美市场平均10%的钠含量。2017年,卡夫亨氏最具标志性的产品亨氏番茄酱,盐含量比30年前足足降低了4成。
卡夫亨氏前产品研发经理贾内克·伯格斯表示:“我们的梦想是让旗下的番茄酱、豆类、汤都能采用‘不添加盐’的概念。”
除了卡夫食品,亿滋在2017年已经达成减少其投资品牌5%的钠含量,并将继续推行减盐。
2016年,雀巢也宣布,对旗下未达到雀巢营养机构标准的产品,减少10%的钠含量。
同年,玛氏宣布在2021年减少包装食品平均20%的钠含量,百事则推出减盐50%系列薯片,用其他低钠的调味料搭配出多种风味,包括原味、车打芝士与酸奶油味、烧烤味等,以弥补咸度降低造成的口味寡淡。
这个过程中,敏锐的商家和食品行业巨头早已提前入局,它们都在这一尚未火爆的赛道上追逐商机。
在国内,表现最为抢眼的,是酱油巨头。
海天、李锦记、六月鲜、加加等酱油品牌都打出了减盐、轻盐、低盐、薄盐等产品标签。推广这些产品时,这些企业会特别说明减盐的数量,更会强调能够维持产品鲜度。
在浙江绍兴街头,新零售商业评论发现,李锦记薄盐酱油的广告牌上,大字呈现出“减盐25%,减盐不减鲜”的卖点,左下还有一排小字,注明“盐分比李锦记精选生抽至少低25%,数据来自李锦记公司内部检测结果”。
酱油巨头之外,更多食品商家着手减盐,比如有一个泡菜新品牌,用口味轻盐、相对清爽的泡菜,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包装成零食,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售卖。
而年轻人青睐的辣条,一直以来被视为“大盐田”,张普洪直指:“吃一包辣条,这一天的盐摄入量就超标了。”
对此,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出公告,倡导“辣条”类食品减盐减油减糖,提升健康水平。媒体评论说:“辣条也要开始‘养生’了?”
乍看之下,轻盐赛道有些热闹,但其实,咸味习惯根深蒂固,轻盐生活方式及其消费市场,需要长时间培育。
正如贾内克·伯格斯所言,只有消费者都能逐渐适应低盐口味,减盐才能进一步发展。“为了让消费者形成新的口味习惯,需要我们所有的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都通力合作、互相学习。”
其实中国市场早在2013 年后的家庭端消费升级,就促进了调味品的品质化和功能化,一些酱油企业纷纷推出高端产品如低盐酱油、零添加酱油、有机酱油等,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自然饮食的追求,只是当时高价的市场教育的进程一度缓慢。但在食品领域,健康化、功能化和复合化无疑已经成为趋势。
首先,受2020年疫情等不确定社会因素影响,消费者将越来越关注食品健康;而随着90后的消费者逐渐成长为主流,和以往的代际相比,他们的价格敏感性较弱,也更愿意为健康、高端的细分产品买单。从近两年无糖概念的爆红,其实也可以给品牌们提个醒,现在也许是细分、高端、健康品牌理念进入市场的最好时机。和无糖类似,「轻盐」也是对当今消费趋势洞察而产生的一个细分赛道,或将成为食品领域的下一个风口。
其次,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健康食品市场上的竞争将前所未有的激烈,一方面老牌企业加速转型,充分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建立新的护城河,另一方面新的竞争者的入局市场快速扩张。而消费者也在不断的市场教育中不断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如何合理地摄入优质的盐成分。这意味着品牌的健康产品要想获得消费者的注意和持续关注,不仅突出清晰详细的功能和真实功效,更需要在品牌立意上有所提升,才能全方位的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最后,消费者始终处在一个矛盾之中:他们吃的,用的,做什么更有益健康。这种矛盾随着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变得更突出:睡眠,饮食,运动,生活方式逐渐失控。不仅如此,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更多的焦虑和迷惑:什么才是正确的说法,什么才是值得信任的品牌。在这个过程当中,消费者最缺失的是一种对健康生活的自我掌控感,而这也是品牌需要帮助他们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