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限电的新闻,上了头条,对此的分析也不少,有说是“碳中和”导致,有说是不进口澳大利亚煤矿导致。本轮缺电,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全球性的。源于全球能源结构,过快、过早向绿色能源调整,传统能源投入不足。随着突发疫情,能源供需节奏被打乱,加剧供需矛盾,造成全球性的缺电。
而且,该现象,中短期无解,尤其到了今年冬天的用电高峰,会更突出。
燃煤电厂陷入两难
近期煤炭价格上涨,导致燃煤电厂陷入困境。由于电价被锁定,电厂面临发电一度电赔一毛钱的境地,为此有些电厂宁可停产也不发电,煤电陷入全行业亏损局面。
燃煤电厂产能不足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电荒,影响制造业的正常生产。入秋以来,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企业一周停三开四。
最为严峻的是,我国北方地区马上就要进入冬季供暖,而超过80%的热源都来自燃煤电厂,高昂的煤价已经严重影响的了民生供暖保障。
一方面煤炭价格高企不下,导致电厂亏本运行;另一方面煤电又是保障民生供热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又不得不亏本运行,导致燃煤电厂陷入两难境地。
两大部委强势出击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强势出手,开展能源保供稳价督导工作,保障发电供热和民生用煤,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此次督导工作相关部门重点提到:对捏造、散布煤炭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价格行为将依法惩处。
很显然这则信息透露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近期煤炭价格接连上扬并非是市场供不应求所致,一定有机构在幕后操控煤炭价格。
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开展督导工作后,市场煤炭价格迅速开始回调,这也直接证明煤炭价格的涨跌并不简单。
谁在幕后操控煤价
对于煤炭价格近期的疯涨,业内众多专家分析后指出,从产能来看,我国煤炭供应并不存在实质性短缺,近期煤价上涨可能有人为操控因素。
那么是谁在幕后操控煤炭价格呢?9月7日,发改委网站公布“严厉查处榆林煤炭交易中心发布煤价不实信息行为的消息”说明了一切。
很显然,此番煤炭价格的上涨幕后资本是最大的推手。煤炭作为期货成为金融产品,让资本在各个环节有了操控煤炭价格的可能。
资本在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不仅可以控制煤炭生产、运输和销售、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还可以操控煤炭来制造涨价潮的舆论。
当前煤炭产能释放的信号已十分明显,我国并不缺少燃煤。但某些机构却忽略增产的事实而片面强调煤炭进口减少,来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煤炭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面临不利的发展环境。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去煤化”论调被反复炒作,在短期内仍将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煤炭资源被社会舆论诟病和嫌弃。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及地方政府势必进行能源资源战略调整,可能会出台一些压缩煤炭产能、减少煤炭相关产业资金投入等政策,使煤炭资源处于不利的发展环境中。
二是优质易开发煤炭资源逐年减少。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持续开发,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开采成本等逐年增加,优质焦煤、化工用煤等储量大幅减少,煤炭资源开采成本增加,老矿区面临资源枯竭转型难题,煤炭资源实现绿色、低碳开发面临技术与经济双重困难。
三是生态硬约束使开采成本大幅度增加。采矿与生态既是矛盾又可友好协调,生态保护的红线要求煤炭必须绿色开发,建设绿色矿山,充填开采、矸石处理、保水开采、塌陷区治理等现有煤炭资源绿色开发技术普遍存在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势必将大幅增加煤炭开发利用成本,削弱煤炭资源价格竞争优势,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技术体系亟待完善。
四是煤炭生产和供给模式不适应新发展要求。新时期,煤炭市场多种不确定因素增加,市场对煤炭需求的弹性要求提高,国内煤炭市场供需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煤炭现有生产和供给模式不适应新发展要求,需要建立新型柔性煤炭生产与供给体系。
没有资源能替代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煤炭依然是我国能源的基石。《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煤炭探明资源储量约1.74万亿吨,是我国最丰富的能源。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资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无以替代。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推进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利用,努力建设集约、安全、高效、清洁的煤炭工业体系,煤炭仍然是我国最经济安全的能源资源。
新能源需要煤炭作为稳定器。风、光等新能源的不稳定性给新能源体系增加了脆弱性,美国部分地区在极端天气下的大范围停电等表明了新能源的脆弱性,值得深思。在大规模低成本储能技术未获得突破的前提下,新能源难以实现全面或高比例纳入现有能源。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相互形成助力,耦合发展将是以新能源为主、低碳体系建立的重要途径。
油气资源不足,煤炭资源为国家能源安全发展兜底的作用无法改变。202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43%。在国际能源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油气进口安全风险增加。目前,在我国没有任何一种能源能够替代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兜底保障作用,煤炭依然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应当深刻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能源发展规律,碳达峰不是能源达峰,碳中和不是零碳。
新时期,煤炭工业需要坚定不移地开展智能化煤矿建设,推动煤炭智能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建立煤炭智能化柔性先进生产和供给体系,发挥煤炭为碳达峰、碳中和兜底,为能源安全兜底,为国家安全兜底的作用。
提升煤炭柔性生产供给保障能力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工业需要在全面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能源体系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建立煤炭柔性生产供应体系,适应煤炭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全面推进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及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建设以智能、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以智能化为支撑的煤炭柔性生产供给保障能力。煤矿智能化是新时期煤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智能化煤矿,发展以煤矿智能化支撑的柔性生产供给体系,实现新时期、新煤炭、新格局高质量发展目标。要将研发重点放到核心基础零部件、工艺和材料方面。如通过突破精准地质信息系统及随掘随采探测技术与装备、智能化无人开采、矿山机器人、煤矿物联网等难关实现无人采煤。同时,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从集团至矿业公司再至企业的多级大数据中心。通过煤矿开采全过程的数据链条构建,实现煤矿决策的智能化和运行的自动化,促进煤炭的柔性供给。
二是降低煤炭开发利用能源消耗强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部门影响较大,提高煤炭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更势在必行。综合利用余热、余压等节能项目,将先进节能技术和装备应用到煤炭开采的各个环节。同时,继续推广二次再热先进高效超超临界煤电技术、清洁高效热电联产技术、特殊煤种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等一系列清洁发电技术。我国在煤电低碳发展方面,掌握了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关键技术,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技术应用于产能10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示范项目,采用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污染物脱除、煤基能源废水处理技术实现节能环保。
三是推动煤炭从燃料向燃料和原料转变。发展煤化工,对转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进行捕捉,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30%至40%的固碳目标可通过煤制甲醇、烯烃、乙二醇等工艺路线使部分碳元素进入产品而实现。综合利用煤炭转化与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实现煤炭发展的低碳循环、清洁高效。推动煤炭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促进行业转型。综合考虑环保、安全、市场等因素,推进现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煤炭气化、煤炭液化(含煤油共炼)、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发展,延长煤化工产业链,促进煤基新材料技术进步,实现规模化发展。
四是研发实用的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Carbon Capture, Use and Storage,CCUS)将成为实现工业脱碳化的重要技术路径,应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技术基础上,科学评估国内外CCUS技术,对新一代CCUS技术路线进行系统规划,重点研发降低能耗和成本的关键技术,以电力行业为重点,进行技术研发示范,力争在特定区域建立碳捕获集群。
研发实用的CCUS技术,重点研发CCUS降低能耗和成本的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发展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意义重大。除了对二氧化碳进行捕捉封存、驱油驱气(包括驱煤层气)、富氧燃烧等以外,在工业、农业、食品、医药、消防特别是在生产附加值高、市场用量大、未来前景广阔的化工产品和高性能材料等领域,也可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加以有效利用,开发相关的下游产品,以便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工业体系,前景十分广阔。
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全降解塑料。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塑料原料进口国,充分利用大量的二氧化碳制取可全降解的塑料,包括其他的工程塑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的特种材料等,可极大地促进我国塑料原料的来源多元化、降低进口依赖度,并大大降低塑料制品的生产成本。这一路径将来极有可能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化。
生产合成氨和尿素特别是合成具有广泛用途的一系列尿素衍生物。合成氨与原料气“脱碳”放出的二氧化碳一起,可生产尿素及其进一步的尿素衍生物,有利于形成一个很完整的化工产业链。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进行催化加氢,用合成醇类(如甲醇)、脂类、烃类(如甲烷)、酸类(如甲酸)等的化工原料,进而生产一系列用途广泛的以含氧含碳化合物为主的精细化工品或大宗化工原料。
采用高分子合成方法,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如聚碳酸脂类、橡胶类、染料类、特种溶剂类等的高价值产品或半成品(进一步加工之原料)……总之,要从源头上减排二氧化碳,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效转化利用、变废为宝,特别是聚焦于它的化学利用,以高价值的化工品和高性能材料为主要目标产品。要加快研发布局,加大攻关力度;科学地选择目标产品,有效降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