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给企业做咨询辅导的过程中,发现最缺乏的不是能力和执行力,而是人们总是考虑如何满足评估的要求,所以很多事情看起来是正确的,但形式大于实际效果,所以在工作中缺乏深入思考,受思维所左右。
很多企业认为设定足够详细的指标和明确的责任划分,就可以取得最终的效果,但必须明白,人和机器不同,他们可以做事,但如果没有价值驱动,事情可以是5分,6分,很多事情交织在一起,管理者没有精力区分哪些事情达到9分,那些事情只有5分,6分,但总体结果不会有9分的。
是什么让每个人整天都很忙,却很难感知到价值?笔者认为这是“KPI”,这不是否认KPI,它一定很有用,但如果人们每天都在考虑是否能完成KPI,还是因为不能完成而受到惩罚、负面评价等,那么他们就不会充满激情,因为这是一个被动的工作过程。
KPI是有用的,是大多数公司的必需品,但形成KPI文化可能不太好。笔者的建议是定期或不定期设置一个没有KPI的场景,让人们面对工作,思考工作,讨论工作。例如,一个季度,或半年,最长一年,来一次与KPI无关的探讨。
探讨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相对广泛,关于方向、动力、信任等;第二部分是关注工作和价值的探索。
当大多数人工作时,就像拧紧发条的娃娃。他们无法控制地旋转,需要设置一个场景来探讨第二部分中的问题,这与KPI无关。
当然,每个人对事物的价值观都不一样。有些人总是只看自己能得到什么价值,有些人可以从组织甚至社会的角度来感受价值。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会与什么样的行为相匹配。但我们必须相信,90%以上的人愿意追求大于自我的价值,他们会从客户、组织和社会的利益中得到激励。
事物本身的价值值得每个团队思考。只有找到它,认同它,我们才能从内心得到爱,才能有内在的驱动力。无论KPI和绩效管理系统设计得多么精致,都是无法激励人的。只能刺激它们,真正激励是来自内心的价值感召。
当然,每个企业都追求不同的价值。例如,有些企业只想增加利润,这没有错。关键是你的分配机制是否能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坚持这样的价值;有的企业掩盖了自己的真实价值取向,在外面“装饰”了很多看似有格局的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员工的工作会毫无保留地揭示出来。
管理者要让团队成员受到工作价值的启发和驱动,首先要做到自己是真正的价值追求者,是否真的以客户为中心,是否真的想推出好的产品让客户受益,是否做对行业和社会有益的事情,人们在每一个管理体系和沟通中都会感受到。如果他们真的意识到管理者是这样的,那么他们也会这样。这是文化塑造的真正过程。
和团队坐下来谈谈吧,列出工作,不要太多,谈谈这些工作的价值,也许管理者会知道为什么通过评估,通过“强迫”仍然不能取得优异的结果。
在没有KPI的情况下,没有人要求,没有人评估,回到工作本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无论是具体的工作还是团队)来实现价值和目标?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承诺?笔者认为这是最重要的KPI,但在清楚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KPI也会发挥更好的价值。
在卓越的组织中(员工也觉得卓越),大部分都有KPI,但人们的注意力不在KPI上,而是专注于思考该做什么,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