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经营能力都是在企业中排名第一,尤其是在环境不太繁荣的时候。很多企业的第一名都注重经营。
除了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运营能力外,还有一些企业领导总是试图从外部引进商业人才。一些公司确实帮助企业建立了新的业务,开拓了新的市场,因为他们引进了少数个别商业人才。另一方面,也看到很多企业引进了所谓的高层次商业人才,最终通常是“不欢而散”。本文将从企业的角度考虑,详细探讨如何与高层次商业人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谈判,确保双方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
一、需求与优势
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双方的需求,不要盲目地思考对方的好处:
1、对方的需求
品牌知名度:高水平管理人才一般重视公司在行业中的声誉和知名度。许多计划引进高水平管理人才的公司一般都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形成良好的声誉、项目绩效能力、团队成员、企业创始人和管理者的个人影响力,是引进人才的关键因素。
底部能力: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许多高端人才面临着业务谈判的不确定性。标准化的公司可以为其提供基本的底部保证,如覆盖固定成本,这将大大提高他们加入的想法。
归属感:从“野战军”到“正规军”,高层次管理人才选择加入正规军,意味着他们将获得更强的归属感和稳定感,这对长期职业发展尤为重要。
2、企业诉求
技术能力:企业需要在新业务范围或新市场领域引进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人才,包括反映技术能力的材料,如项目业绩和资质注册。
业务水平:引进人才应能有效整合公司品牌和资源,探索新业务,开拓新市场。
团队建设能力:高端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团队建设能力,这对新业务的发展和团队的稳定尤为重要。
二、不切实际的想法
资源假设:拟引进的人才企业不能假设引进的人才有大量的现成资源,加入后可以立即带来新业务或开拓新市场。如果这个人真的有如此丰富的资源,他通常不会选择加入一家新公司,他们甚至可以自己注册一家公司。
资源等待:拟引进的人才不能假设企业已经准备好了资源和客户,只是等待他们“来”。即使有这些资源,他们也不一定要完成它们。
三、合作思路
系统分析自身资源优势,盘点对方需求后,应遵循以下原因,进一步开展工作:
1、总体原则
双方应诚实结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推动公司在新业务、新产业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2、具体方法
职位安排:不容易承诺高级管理职位:防止对方未取得业绩时授予“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职位。这不仅会给对方带来压力,还会对企业内部人员产生不利影响。
合理的岗位安排:对于高层次引进的业务人才,可以给予部门正式岗位。建议采用“协议工资”的方式支付工资,但不得超过当前系统副总裁的固定工资水平。绩效工资可根据双方讨论的绩效目标确定。建议预付部分不得超过总绩效的30%,每半年计算一次。
同时,引进致力于开拓新业务、新市场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应注意以下操作:
一是培育期:新业务可给予1-3年的培育期,奖励比例可略高于当前比例。
二是团队建设:人才引进后,可在初期引进一名团队人员(团队人员招聘决定权属于企业)。如果成员表现不佳,可以更换,但不能在没有业务的情况下增加。业务发展后,根据业务规模决定进一步引进人员的数量和水平。
三是覆兜底和绩效:
有限兜底:固定成本,如办公成本、固定工资部分、五险一金、注册补贴等。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兜底”,但绩效部分需要通过具体绩效兑现,包括经营效益(合同金额、收入、收款等)、生产业绩(产值、人均产值等)、团队建设(人员引进、培训、梯队建设)和机制建设。
持续管理:不能简单地将资源、团队和政策交给引进人才,期待年底“摘水果”。这种行为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可能导致人才流出和公司资源浪费。
流程管理:企业应密切关注人才引进的进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确保新业务的顺利发展,避免人才因缺乏管理而单独工作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