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和近期笔者参加了许多客户的年度战略会议,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也兴奋地规划着未来的事情,看着一个个令人“垂涎欲滴”的战略目标或指标,都很兴奋。
但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这种兴奋感持续的时间非常短。特别是在中小型企业当中,战略会开完后一个月,大家已经丝毫提不起当时的兴致了,甚至有一些企业,到了第二天,管理者已经忘记给自己定下的那些指标了,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在工作,没有任何改变,也没有任何行动、规划和改善。
那么,这个时候,不禁就有人发问了:战略会有意义吗?这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吧?搞那么热闹都是在作秀吧?
笔者曾经问过许多同行的顾问,如何看待中小型企业的战略会?回答各种各样。但是有一种回答很新奇,而且不在少数:战略会啊,对中小企业来说,根本没什么用,就是“画饼”,难以吃到。即使年底达成了一些目标,也说不清是怎么达成的。
但是,如果是大型公司,特别是大型外企,战略会还真是有效果的,而且最终基本都是能够稳妥达成。
关于这种说法,笔者
确实,中小型企业的战略会定义出来的目标或指标,大多是一种“愿望”,即使觉得很简单,很多也是老板或高层几个人的“愿望”,更多是拍脑袋定出来的。对究竟能不能实现,心里是没有底的,或者说心里的“底”不多。
关键原因,还是现在组织的管理和运营能力,并不能让自己安心。在平时就不能清晰地看到运营和管理的条理性,在这个时候心里难免“打鼓”。
所以说,为什么大公司的战略落地性就很强,是因为它有成熟的管理运营体系,标准化建设相当到位,所有的战略制定,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过去的数据和分析出来的目标。
然后再根据目标,可以很好地分解和执行下去。在实施过程中,只要出现偏差,都是能在过程中迅速发现并且及时调整的。那么,它最后的战略目标达成是计划和按计划一步一步实施出来的,并不是“蒙”的。
到这里,其实很显然了。标准化的建设,就是中小型企业急迫需要建设和解决的。好的标准化,并不是规定人们去死板地做一些事儿,而是让偏差和异常可以“无处藏身”,最快地反映出来,并及时进行调整。
标准化建设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当下的管理问题,更可以为企业未来的长足发展打好坚定的基础。从人的标准化、效率的标准化、质量的标准化、环境的标准化、成本管理的标准化
这个时候,对战略的目标制定是有把握的,对战略目标的分解也是有把握的,对分解的行动落实更是可执行的。总体来说,标准化就是把对结果的聚焦,转变到对过程的聚焦上来。
那么,标准化的建设一定是离不开人的。这里看到,标准化的具体应用和实施,有一个层级的管理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包括班组长、主管、工程师、技术员等。无论是技术岗位还是管理岗位,他们都是真正对标准化做出应用和反应的一批人,那么这批人的水平就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中小型企业,往往其中的基层管理者每天最多的工作都是“救火”作业。真正让他们坐下来说一说自己的岗位职责,其实并不多,好像主动发挥也不多,但是感觉还是挺忙的,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要想做标准化建设,就一定要注重基层管理者这批人的水平建设,要逐渐合理地去引导他们的精力分配或工作分配。日常的基本工作要占20%;异常处置工作要占10%(这里很多人觉得做不到,并不是要求一步做到,或者说对异常置之不理。
而是要养成对异常居高不下的敏感度,要有根治问题,逐渐降低异常的意识。而不能把异常当作正常来做,这样会形成不好的习惯);改善工作要占30%(真正的重点课题是改善,基层管理者也是中坚力量,他们的实战经验最丰富);最后是培养人的工作要占40%(这部分工作往往被忽略,其实它应该占比最重。有时候并不是员工学不会,而是“师傅”不会教,教育人的方法也是需要下功夫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