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离不开持续改善,持续改善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目的分类,有提高效率的改善、提升品质的改善,按照组织形式,有基层的改善提案,改善小组的QCC活动,中高层的TBP问题解决办法。
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其实我们并不难找到这些改善的有效方法,难的是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缺陷”的眼睛,识别到这些“缺陷”,才能进行改善活动,今天笔者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那些改善到底是如何触发的。
其实上文所说的“缺陷”换个词讲就是“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发现改善。那新话题就产生了——“到底如何发现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生产运营过程中的问题是如何发现的。
举个例子,企业的生产计划达成率的水平为98%,突然有一天降到了95%,这3%的差距叫问题;再有,今年的营业额是1个亿,明年的目标是要达到1.2个亿,这0.2亿的差距也是问题的一种。
相比前面的例子,只不过前面的差距是没有达到现状水平,后面的差距则是设定出来的,这是两种问题类型,前者叫发生型问题,后者叫设定型问题。
再往深度思考,这两种问题是如何发现的,98%,1.2亿实际上都是在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发生的,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评价”二字。
实际上在工作中,所有的问题都是评价而来的,只不过有时评价的是现状,有时评价的是未来。
想想各位在工作中,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评价或者被评价,领导找你问,张三,某某某个事推进的如何,你觉得领导问这句话是何用意?
无非是两点,第一,事情的进展有没有按照领导的预期进行,这是在评价事,第二,你到底有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这是在评价人。
也就是说改善的出发点是问题,问题的来源点是有意或者无意的评价。
工作中评价的类型有很多种,部门的绩效考核,供应商的审核,客户的飞检,企业资质的认证,上级与下属之间关于某个事的沟通或汇报,这些都是评价方式。
只不过有一些评价是有意设计出来的,有一些评价是在无意中进行的,所以要想具备发现“缺陷”的眼睛,这双眼睛一定叫评价,有评价才有改善的原始驱动力。
大家可以回想自己曾经做过的改善,每个改善在前期和后期都有评价的流程在。如果你发现自己找不到问题,不妨去看一看,在企业运营的各个流程上,有没有设置评价的节点。
精益生产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当你把评价摆在明面上,剩下的就是如何改善,再就是评价的循环了,希望以上能够启发大家发现问题,触发改善的思路,让改善更有逻辑性,更有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