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具有“双刃剑”的功效。如果制定不好,就会阻碍效率。如果制定得好,可以优化管理,大大提高效率。制定流程中有十个注意事项。
1、流程就是标准化
流程应该写下来。一些企业所谓的明确的常规规则,并将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流程。当人员发生变化,遇到基本问题时,就会出现实施歧义。因此,该过程强调标准化,需要形成书面文件。
2、流程表达应详细、清晰
有人形容海尔张瑞敏推进的管理是“擦桌子”管理机制:明确规定谁擦、什么时候擦、怎么擦、达到什么标准。
流程需要参考“擦桌子”管理机制,目的、范围、步骤、要求等要详细明确。
3、流程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为了简化编制过程,一些企业直接复制其他企业流程,导致流程“无用”的后果,“因小失大”。流程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制,这是“目的”。
4、流程应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流程的适用性要注意两点,一是岗位职责的适用性,二是流程的及时性。
要做好流程,就要明确定义岗位职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比如王某某担任采购经理,采购经理的职责不能根据王某某来确定,而应该根据采购经理的职位来确定。这样,即使王某某辞职,采购经理的职责仍然有其适用性。
此外,这个流程通常不是针对当前的场景,而是针对一段时间的情况。否则,流程变化过于频繁,或由于疏忽更新,过程的适应性大大降低。
5、该过程应有明确的输入输出
这个过程是由不同阶段的连接产生的,这需要明确相应的输入和输出。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招聘过程,核心运营部门是人力资源,其输入是业务部门对人员的明确需求,输出是人员到达后的考核结果。
6、流程颁布前应先进行审议
流程不仅需要通过相关领导的审查,在某些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应该征求执行人员的建议,通常在得到执行人员的认可后实施。每个人都愿意遵守他们参与的规则。否则,在该过程发布后,执行人员可能会发生负面对抗。
7、流程要贴近实际,不理想化
A公司人员文化低,B公司人员文化水平高。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流程时应该有所不同。流程是一种“不断上升”的规定。当人员素质等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时,流程应随之改进或简化。
8、流程应该相互关联,以防止冲突
虽然流程是针对某一事务或企业经营的某一方面制定的,但企业经营是一个整体,不同流程之间存在紧密或松散的相关性。在编制流程时,应注意并反映这种相关性,以避免过程之间的矛盾。
此外,为了确保过程的实施,一般会有操作文档的支持,如材料检验流程的制定,以及某种或某种材料的检验规范,同时需要注意流程件与操作文档之间的相关性。
9、流程执行责任主要在管理者身上
事实上,许多管理者盲目地抱怨这个流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价值来优化它,以确保这个过程的执行。
管理者的职责之一是确保过程的有效性和有效实施,管理者应在流程优化、流程宣传和实施、流程执行监督中发挥作用。
10、注意动态更新流程
无论是市场变化等宏观层面,还是企业员工变化等微观层面,企业经营面临的情况都在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就要求流程“与时俱进”,确保其保持改进和简化的状态。